米開朗基羅-聖殤(聖母慟子像)
1496年米開朗琪羅應法國紅衣主教之邀創作的一部雕塑作品,它也是米開朗琪羅的成名作。故事題材來自《聖經》,描繪了聖母瑪利亞懷抱著被釘死的基督時悲痛萬分的情形。基督躺在聖母雙膝間,肋骨上一道傷痕,頭向後垂,右臂搭在聖母右膝上,聖母的面容顯得很年輕,穿著長袍和斗篷,左手向後伸開,右手托著基督。
米開朗琪羅一反傳統,將聖母刻畫為一位少女,他說:「聖母瑪利亞是純潔、崇高的化身和神聖事物的象徵,所以必然能夠永遠保持青春美麗的容顏。她那永恆的青春與高貴的形象,象徵著人類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。」構圖上採用了金字塔型,長袍既襯託了輪廓,又能夠調和構圖美與實際比例的衝突。雕像表面進行了細緻打磨,平滑光亮。聖母胸前衣帶上有米開朗琪羅的署名,這是他唯一的一件署名作品。
幾何系列:平衡,左右平衡,左上比較重相對於右下的重量。對比原則則是聖母臉上的平靜與子臉上的哀傷。
幾何構圖:以整體比例來說,基底部分也佔了重要的位置,主要呈現穩重的氣息。
時間系列:雖然哀傷整體感覺卻具有和諧的氛圍。
文化符碼:作品的美感和高貴精神超過現實的邏輯性,悲傷的聖母不但顯得年輕美好,而且表情相當平靜,並未像一般喪子的母親那樣涕淚縱橫、號啕大哭。除了不破壞美感,米開蘭基羅同時也藉此表現了聖母超然的神性。
彩繪玻璃
為西方建築裝飾品,常見於教堂,裝置於建物牆面上。在伊斯蘭教的清真寺,花窗玻璃藝術也很常見。其作用原理是,當日光照射玻璃時,可以造成燦爛奪目的效果。而在電燈時代,夜間從教會內放射出的彩光,又是氣象萬千。早期花窗玻璃多以聖經故事為內容,以光線配合圖案的效果感動信徒。而一些教會所在地本地的傳說和神話,也會進入其主題之中。近代以來,花窗玻璃不僅出現在教堂,也在許多一般建築中獲得應用。
數值比例:大多以1:1.618的形式呈現整個樣式,窗格多為長方形的形式
幾何系列:窗格多為對稱形式,分割出不同的畫面,讓彩繪玻璃的圖案可以衍伸出平衡原則,叫無充斥感
幾何構圖:每個不同的窗格平均分割出每個圖案的比例,行成了必然美的主要因素
文化符碼:每個不同的彩繪玻璃圖案有著不同的故事意義,大多為聖經內容的故事
米蘭主教堂
米蘭主教座堂位於義大利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。
從始建到建成共花費了六個世紀,是世界第三大教堂, 也是義大利最大的主教座堂。
米蘭主教座堂的建造開始與1386年,於1960年最後一扇銅門就位才正式完工。歷經五個多世紀才完工,因此建築風格包含了哥德式、新古典式、新哥德式(又稱巴洛克式)。
教堂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,上半部分是哥德式的尖塔,據統計共138座,最高的尖塔高達108.5米,頂端有一尊4.2米的聖母瑪利亞像,上鍍黃金。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,從上而下滿飾雕塑,極盡繁複精美,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。
數值比例:在平面圖可看出屋身的的位置與大小,在教堂左右兩側的尖塔呈現等比例的排列
幾何系列:米蘭主教座堂平面以對稱的形式發展
幾何構圖:以等比例的矩形構成平面
時間系列:立面以等比例的尖塔造成韻律感
文化符碼:在立面上有許多人物等雕塑表達出宗教相關的文化符碼